1978年11月,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,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,创造了“小岗精神”。次年8月,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生产队,在湖南第一个实行“包干到户”,成为湖南的“小岗村”。
一“我们就为了三个字:吃饱饭!那时,我们生产队是开慧公社最早能够吃饱饭,并且还有余粮的地方!”罗池德是当年张家塝生产队指导员,发起分田“包干到户”的六人之一。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谈起当年的往事,脸上泛起骄傲的光晕。“那是1979年夏。”罗池德记得死死的: 社员陈庆云去广东看望当兵的儿子,带回来一个爆炸性的消息:南方有的地方搞包干到户吃上饱饭了!队委会在煤油灯下开了几个晚上的会, 擅自决定张家塝也搞 “包干到户”,结果当年张家塝粮食大丰收。“说实在的,都快穷疯了,偷偷摸摸地搞,心里还总是七上八下,直到长沙晚报后来发了那篇文章,才彻底松了口气。”如今,坐在自家两层楼房里的罗池德说起这些,绘声绘色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罗家这栋楼位于进张家塝组马路当面,坐西朝东,一个菜园将楼同主公路隔离开来,楼前停了一台白色的丰田车,楼房是农村最常见的不锈钢的窗框,墙壁上贴着白色的瓷砖,南北两边各建了一杂屋,在周围的别墅对比下显得有一点陈旧,但也能明显地感受到它上个世纪在农村的打眼。这栋房屋的主人是罗池德的两个儿子,张家塝组组长罗钢兄弟俩。“奔五”的罗钢身材魁梧,眼睛黑亮有神,古铜色的脸庞丰腴有光。罗钢理个地中海式发型,上身黑色皮衣敞开,里面同色系的高领羊绒衫,下身穿破洞牛仔裤,脚上一双白色耐克旅游鞋,右手无名指上戴了个鸽子蛋大的黄金戒指,很难把他同“农民”的形象联系在一起。他告诉笔者,他在长沙一个工地上负责项目管理,这天是特意抽空回家探望家人。罗池德老人穿了一件棕色带毛领的夹克式棉衣,显得格外精神,罗妈妈戴了顶羔羊绒渔夫帽,穿件哑红的羽绒服,身板硬朗,若不是罗钢介绍是他的父母,还真要以为是罗钢的兄嫂!听到笔者夸奖两老年轻,罗妈妈开心地摘掉了帽子,露出一对金耳环。讲到“包干到户”,罗池德或许还不知道,那时岂止是在开慧公社,在长沙乃至湖南他们也是最早吃饱饭的乡村!当初那“南方来风”不啻一枚炸弹丢进水里激起千层浪花,时任队长的缪立亮眼神立刻亮了。其时,村民起早摸黑一年累计下来,劳动力一天只能赚到一角八分钱,买不起一包岳麓山的烟,社员们住的是稻草土坯房,吃的是红锅菜,十个月时间得忍饥挨饿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,“是时候要变变了!”缪立亮把罗池德等几个队委会成员召集起来,悄悄地商议,为了吃饱饭,张家塝也要“包干到户”。说干就干,队委会把全队人分成三个组,再把队上的90多亩田地和所有农具都按照三个等级规划区分进行搭配,六个队委会成员每两人负责一个组,晚上一户户挨家上门,确定早稻收后就实行,虽没有签署保密协定,但一个个面授机宜,不得外传。夏种秋收。粮食大丰收的张家塝引来了其他生产队的侧目。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,张家塝搞单干的消息不胫而走,队委会一方面为让社员们吃上了饱饭而欣喜,一方面又怕因此挨斗提心吊胆,他们在矛盾忐忑中捱日。直到1981年5月22日,《长沙晚报》刊发了一则张家塝生产队《实行联产到劳 改变穷队面貌》的新闻,张家塝人才真正吃下定心丸。随后,农村承包责任制政策在长沙和湖南全方面实施,张家塝变革的经验,助推了湖南农村改革的发展。罗池德说,当年他掌手建了现在这栋房子,是全队第一栋楼房,两个儿子一人一半,现在是儿子们准备再建别墅,“其实他们都在城里买了房”。房屋地坪的另一头堆着很多锅炉和棚架,那是罗池德小儿子用来出租的营生,每年的租金收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罗池德还有一个女儿,凭着一双巧手和智慧,在长沙过上了富足的生活。“我们现在不差钱!”罗池德跟笔者算账,他们夫妻每月各有210元养老金,几亩稻田流转每年有1000多元收入,还有粮食直补金。土地流转为张家塝人带来了线亩田进行了土地流转。罗池德原来当过几年兵,政府每年补助3000元。“我平时给小儿子打零工,每年要给我开一万多元工资……我的主要支出就是抽点烟喝点小酒,老伴就在家里搞点饭吃,跳跳广场舞,儿孙子都大了,都有出息,我们管好自己不给子女添麻烦就行了!现在,村民们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生病啥的,有个头痛脑热往镇卫生院一住,条件好,还管报销呢!这些年过的生活就像做梦,哪里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?”“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只要能干得动,我就不会让田地荒废,自食其力不要儿女养。”说这话时,罗池德颇为自豪。张家塝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,在长沙广袤的土地上传承,推动着一波又一波的大胆创新。今天,张家塝所在的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早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二张家塝当年参与包干到户的第一代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了,目前健在的还有十几人。“只要勤劳,肯吃苦,肯奋斗,生活就不会差,只会慢慢的好。”罗池德用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自己一辈子的经验。儿女和孙辈在他的影响下,个个积极上进,把小家经营得红红火火。没事的时候,罗池德会邀上几位年龄相仿的老人去村上的乐和大院转转。这是一座极具明清风格的大院,以前是一所废弃的学校,现在除了作为村上的公共活动空间,还发展乡村旅游,让更多的人体验民间传统文化魅力和农耕文化的乐趣,“一到周末,这里热闹得不得了,好多从长沙和星沙来的人携家带眷到这里游玩、吃饭。”除了乐和大院,坐落在葛家山村的竹山水库、斯洛特湖、开慧河湿地等美景也让村民津津乐道。葛家山村依托“红色开慧、绿色板仓”,不断丰富乡村体验项目,不但村民收入逐年递增,而且通过创新乡村治理,推动美丽乡村建设,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。“年纪大了,体力活做不动了!”78岁的向志武是当年“包干到户”时的决策者之一,按照他的说法,现在就是在家“享清福”。只要天气好,向志武就会去村镇散步,走在板仓红楹联文化公园,斯洛特湖倒映着冬日的暖阳,粼粼波光浸染着令人沉醉的红水杉,向志武和三三两两的村民有说有笑,边走边谈,“公园依湖而建环境秀美动人,传统楹联文化渊源深厚,只要得空,我就会去‘打卡’。”向志武家住得离集镇最近,一栋带前坪后院的三层四缝别墅,只他和老伴住着。从别墅的外形来看,应该是在世纪之交所建,经重新装修,厚实而宽大的真空玻璃钢窗,外墙上贴着浅黄色瓷砖,挂了好几个格力空调外机;地坪里的铁铸晒架上挂满了自己做的肉肠,开着的卷闸门的车库里停着一台黑色现代SUV。大门是红色不锈钢的,做了雕花,很厚实。向志武家的客厅五六十平方米大,电视墙上嵌着一台足有100英寸的平板液晶电视机,两边是一直连到楼板的柜子,房子中间摆大理石方形茶几,墙边放三组棕色高背真皮沙发,墙壁上挂一幅《八骏图》的画,顶上悬着八瓣莲花水晶吊灯。房间的一侧是楼梯间,梯级上铺了厚厚的羊绒地毯。二三十平方米的厨房里,靠窗做了一长溜一米多高的亚克力材质的落地柜子,台板是整块不锈钢,没有柴火灶,用的是美大集成灶,微波炉、电饭煲、烤箱、果汁机、消毒柜等,水槽边有一个净水装置。一个四门大冰箱旁还有一个放满腊货的大冰柜。“进门休问荣枯事,观看容颜便得知。”向志武和老伴精神矍铄,耳聪目明,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要年轻得多。聊起一路走来的感受,老人们神采飞扬。“包干到户”之前,他们上有两个老人,下有三个子女,终年累月都去田头地里刨食还吃不饱。“包干到户”后,田野还是那些活,一两个月就干完了。当时的商品供应还沿袭旧框框,供销社、粮油食品站早八晚五按时上下班,而村民们手头已经有了余钱剩米,向志武利用靠近集市的地理优势,在家里开起了代销店。这种经商方式非常的灵活,有顾客就做生意,没顾客就做家务,几不耽误。村民们也很方便,忙完了一天的农活,晚上串门聊天的时候,就把需要的东西置办了。“我家是张家塝组第一户富起来的人家!”向志武富裕后,给三个孩子的学业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,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才。他把长子送到部队,退伍后分配了工作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。小女儿在广州一大企业里当首席财务官,本来退休了,又返聘,为了偶尔回来时方便,还专门买了个车放在家里用。“现在我们老了,一不种田二不种菜三不经商,就在家安度晚年,反正离集镇近,要说明勤快就去买点,懒得动时一个电话东西就送来了,十分便捷!”向志武抬手指了指房间里的摄像头,“这样的一个东西是前年装的,高科技,孩子们随时都不难得知我们的情况,还可以直接同我们讲线岁的吴玉良是另一种情形。她的老伴早已去世,两个女儿已外嫁。为了照顾老人,嫁到邻村的小女儿领着女婿又回到她身边为她养老。他们用老房子开了大米加工厂,和老人住在老房子旁边新建的二层二缝楼房,楼房样式从外面看很普通,但颜色与一般的不一样,外墙贴的是渐变咖啡色瓷砖,一楼是咖啡色的卷闸门,走进去就会发现装修非常精美。“以前农村纯女户到六十岁就成五保老人,现在男女都一样,女儿也是传后人。”吴玉良平时就同几个同龄伙伴打打麻将,看看村民们表演的文艺节目,享受幸福时光。73岁的缪四元老伴去世,她的两个子女当年都是“鲤鱼跳农门”,全都考上了医科大学,女儿在市立医院工作,儿子回到本地,现在已是卫生院副院长。同许多的农村老人一样,缪四元不愿意去城市生活,儿女们便在老宅子上建了新房子给老人养老。房子建得不久,两层四缝,带有欧式别墅风格。缪四元笑着说,她一辈子就生活在这里,没见过多大世面,只是抽空和几个同龄老人周游了全中国。“从来就没想到能过上这样好的生活,年轻的时候,我们是吃了上顿愁下顿,不知道下顿有什么吃,天天着急,一大家子人张着口要吃,现在是这么多可以吃的,不知道下顿选什么吃好!”三张家塝“包干到户”后的第二代人都是五十岁左右了,他们都有兄弟姐妹,上或有老下有小,在辛勤劳动用心经营的同时,亦懂得提升生活品质。向伟清、向东兄弟是第二代人的佼佼者。向伟清家以酿酒见长,一年四季,他家弥漫着醪糟的香味。他们的酿酒手艺是从贵州嫁过来的老婆韩蓉带来的,三十几年来,所用的药引全部从贵州发过来,由于手艺精湛,酿的酒深受乡亲们的喜爱,方圆十几里的人都来他家买酒或是拿原材料去加工。他们家酿酒用的柴火灶不同于一般人家的灶台,要大两三倍,并且还有梯级踩到灶沿上去,灶上的大铁锅也是特制,用来蒸原料的木甑也有一米多高,可蒸一两百斤粮食,灶膛也特别的大,一次可添进去几十斤柴。他家的后栋一楼三间房,全部作了装原材料的仓库,稻谷、高粱、玉米等等一袋一袋摞着,堆得像小山一样。酿酒很辛苦,依靠这门技术发家,向伟清将两个女儿都培养成了高知人才,大女儿考上了市直机关的公务员,小女儿当了高中老师。他们不仅建起了前后两栋门面、别墅,前栋门面出租收租金,后栋房子自住再加酿酒,还资助女儿们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。向东家说是庄园一点也不为过。他们家罗马柱撑起来的大门楼就有三四米高、七八米宽,门楼上还做了浮雕,门楼两边是高大的桂花树,周边蜿蜒的是不锈钢通透花艺围栏,围栏边种了时令蔬菜,红菜薹、香菜、大蒜、芹菜肥得流油的样子,冬苋菜叶子大得像蒲扇。房子有三进,每一进屋角都贴着大大的鎏金花纹,隔老远就能看见。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。向东的爱人有一门做卤菜的好手艺,就在家里加工,请了几个人帮忙,周围人家逢年过节都来订上几斤,哪家办宴席更是少不了她的卤菜。他们的孩子在城里有正式工作,也在城里买了房子。向底良两口子的勤快在张家塝出了名。春天挖野菜,夏天摘艾叶,秋天摘野果,冬天做薯片,“反正是不歇气”。在他家的地坪里,用高凳架起了四张很大的篾席,两张晒着白色的块状物,两张晒着绿色的大头菜叶,还有一簸箕晒得七八成干的野生黄菊花。地坪边上摆了三个超大的白色塑料桶,里面盛满了混浊的液体,这是他们正在加工葛根粉。葛根不需要栽种,山坡上、野地里到处都是,只要有劳动力,随便挖,一百斤能做成十七八斤干粉,卖50元钱一斤,其他村民有挖了的,也可以拿到这里加工,向底良收点加工费。红薯上市的时候,向底良还生产红薯片、红薯干、红薯粉。他的两个孩子已至而立,大儿子在杭州打下了一片天地,在那成家立业。小女儿在星沙工作,放假的时候才回来,顺便把葛根粉、酸菜、野菜、笋干、小菜、鸡婆鸭蛋等等自家产的农产品带到城里,除了自家吃的,还带给小区其他街坊邻居,大家都喜欢,现在已经是订单式了,一年下来,收入可观。 向底良说,生长在农村,过上小康生活还得以农为本,“只要人勤快,乡下什么都能变钱!”陈祥林、陈义林兄弟和张玉林虽没上多少学,但脑瓜子活络,几十年一直不断地耕耘积累,他们在家里建了别墅,还在集镇上买了地,建了三层商铺。陈祥林鼓捣过拖拉机,经营过中巴,开着大货车跑过广州,买过翻斗车,折腾过收割机,他的妻子有缝纫的技术,心灵手巧,热情大方,也很有衣品,在自己的商铺里开了一个服装店,不仅做衣裤鞋帽生意,还帮人量体裁衣,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赴南通、株洲、广州等地进货几趟。罗钢说,陈武是他们这一代的能人。近五十岁的陈武个子不高,眼睛炯炯有神,睿智精干的样子。他小时候就开始学医,医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家乡卫生院工作,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县城工作和上学,但他一直坚守在乡镇。陈武担任乡镇卫生院副院长,“不单单是张家塝人,所有开慧镇人乃至长沙县人都是非常幸福的……我们60岁以上的人每年有两次体检,有基础性疾病的比如三高,慢性病,每年有四次体检,全部是免费。农村合作医疗比例慢慢的升高,大病救助也很到位,再也没因病致贫的现象了!”“这里鸟语花香、绿树成荫,这里歌舞飞扬、琴棋书画,这里有诗词和远方,我们和新时代年轻人一样,有精神和梦想……”富起来的张家塝第二代除了努力挣钱,还乐意参加村镇各种文娱活动,有好几位成员参加了开慧镇的文化活动。常常,他们会组织成员进入家庭演出,器乐独奏、合奏、器乐伴唱、舞蹈、快板等,时而笛声悠扬,时而二胡婉转。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。“他们在活动中展示着自信,也展示着村民的生活风采。”罗钢说,他们这一代人和前辈比起来,创业的路子更广,“在赚钱的同时更讲究生活品位”。四张家塝“包干到户”第三代人已确定进入而立之年,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。他们有好的物质基础,接受了好的教育,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。在父辈的帮衬下,他们很多在城市里买了房买了车。陈祥林的儿子陈波是回乡发展的第一人。他学的是厨师,本来与妻子一起在城市发展。回到乡下,陈波利用父亲和叔叔建的房子,办起农家乐,开了民宿,妻子和父亲成了他的管理者,业务繁忙的时候在集镇开店的妈妈也回家帮忙。另外还聘请了本地两名厨师,一名配菜员,四名服务员,附近的几户村民给他提供最优质的食品原材料,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收入。新的理念取代了传统的模式,方圆十公里的人家生日喜庆需要办宴席什么的,很多都会来这里。“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。我们搞一行享受到了多项补贴和优惠。”陈波如是说。时隔43年,天还是那片天,地还是那片地,当年张家塝23户人家成了现在的30户人家,43个轮换的四季,蓬勃鲜活的生命,在这片土地上周而复始。今日张家塝,每家都至少有一辆小汽车,每户人家都在乡下有楼房,有土地,不少人在城市有自己的产权房。张家塝组家家户户都通了宽阔的水泥路,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在此得到完美诠释。这边的民居特点是房前必有一宽敞的地坪与公路相连,地坪前或一侧必有让城里人垂涎欲滴的菜园子,菜园子有的用竹篱笆围着,有的用防腐木栅栏围着,有的就用绿篱围着,每家房子前都摆着分类的垃圾桶,垃圾分类标志清晰醒目。漫步张家塝,虽是隆冬,路边黄色的菊花、粉白的格桑花和大红的鸡冠花还在争奇斗艳,月月桂也开得正欢,虽不似八月时浓烈,却也于这冬日里散发着阵阵清香。二三十栋楼房两三相连,横陈竖摆,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,有的院子里青的黄的金橘挂满枝头也没人摘,金黄的柚子像灯笼在冬阳下晃人眼。池塘里鸭子们快乐地嬉戏,池塘边一些鸡旁若无人地在觅食。路边竖着一块醒目的宣传栏,标明庭院建设八个好:进屋有条好路,住家有栋好屋,院内种有好花,屋前有园好菜,室内摆放好雅,门前挂块好牌,邻里关系好亲,旁边的环境好美。抚今思昔,笔者感慨万千。说起未来的乡村振兴,罗钢坦言,作为张家塝组组长,他曾经“好好思考过”,并要像当年的父辈那样“跃一跃”:“只有通过抓规模化经营、社会化服务、科技化支撑、信息化管理、绿色化发展,才能使村民的收入慢慢的升高,农民的口袋也慢慢变得鼓;只有通过以创业培训提质、创业载体扩容、创业贷款增量、创业服务暖心、创业创新筑梦为抓手,才能进一步激发村民的创业热情,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,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。”社会学家费孝通说:“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。”过上小康生活的张家塝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靠一批真正懂农业、爱农村的人去落实。“农民是乡村的守护者,也是乡村村落和乡村文化的守护者。只有农民才最珍惜和熟悉土地,未来也只有让农民来经营农地,才能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。”罗钢深有感触地说。脚力尽时山更美。张家塝的人们凭借智慧和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富足的小康生活。这里是他们的过去,是他们的经验,也将见证着他们的未来。他们是中国数亿农民的缩影,从身边的家园,到远方的世界,说不上波澜壮阔,就这样一天一天累积、一代一代耕耘,以毫微诠释着盛大,在历史的长河里溅起斑斓的涟漪,直至蔚为壮观。